close


總是被學生欺負的高中女老師,因飆車族失去了相依為命的女兒,畢業前夕她忽然挾持班級內所有學生,細數各學生之罪行,並加以殺害,有人能在這場災難中倖免嗎?這些學生引來殺身之禍的理由是?

原本受法律及社會所庇護的學生是人們心中的無辜者,女老師亞矢子則是失去女兒的被害者,發生了挾持事件後角色轉變,學生成了被害者,亞矢子則是企圖殺害學生的加害者,但隨著時間流逝,看到女老師說出各個學生的罪行,原來被害者又隱藏加害者的身份。角色不停變換,原本禀持著加害者為惡,受害者為善的旁觀者越發困惑,孰是孰非也越趨模糊。是非善惡有絕對嗎?為什麼我們前一刻同情失去女兒的亞矢子,下一刻又為學生們感到難過?絕對的對錯不存在,是我在閱讀之後最深的體會。

本書得到第一屆日本「恐怖懸疑大賞」,恐怖之處在於事件本身及犯案手法,至於懸疑則是動機及隱藏在各角色下的真實身份和心態。推薦序中提出了幾個問題,「相互報復敵對後是加害者獲勝,還是被害者獲勝?」「人性到底是……」原本就不期待能獲得答案的我,看完之後一如預期地找不到答案,甚至可以說又更模糊了些,我想這樣的問題沒有正確解答,我們只是在知道更多之後,用更多角度思考,再提出更多疑問。而我也想要問,「循法律途徑得不到想要的結果,採取直接手段報復是否錯了?」

日本的青少年問題相當嚴重,像是同儕間常見的欺凌事件,不只新聞常有報導,過去也有不少日劇探討過,《Life》是近期頗為經典的一部,更早以前的《我們的教科書》及《人間失格》亦然,當然還有更多雖不為主軸卻相關的劇集。青少年問題不只出現在校園,社會上的犯罪情況也是層出不窮,普遍的想法是,青少年因為心智不夠成熟,所以犯錯時必須從輕量刑,讓他們有改過自新的機會,這論點乍聽之下是理所當然,但真的是如此嗎?現今社會資訊管道多元,青少年早已不像過去那樣單純,將他們當作未經世事的孩子似乎太過盲目。

青少年的犯罪行為,是否該歸罪於家長身上?不可否認的是,許多犯罪者都來自有問題的家庭,可能是家庭破碎,或是父母並未給予子女應有的關愛及教導,或者是過份寵溺。我本身是認為家長必須負極大責任的,決定要生下孩子,就應該為他們還有這社會負責,但在創造生命的時刻是否人人都想過這問題呢?雖然書中沒有充分描寫學生父母的心情,但若將他們的態度和身為母親的亞矢子相互對照,或許也能得到一些不同的想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yingw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