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boy

書名:《諾貝爾少年》
作者:Rune Michaels (如茵.麥可斯)
譯者:賴婷婷
出版社:大塊文化

一個由母親撫養的孩子,被告知自己的父親是諾貝爾獎得主,他的成長被眾多的知識與測驗包圍,因為母親企圖證明他是個天才。雖然孩子努力想迎合母親的期待,但他卻沒有展現出一絲天才跡象,這樣的他懷抱著什麼心情?當他發現母親隱藏在諾貝爾父親後的真相,又該如何面對?

閱讀時我總是想起日劇Mother裡的憐南,那個即使被母親或母親男友傷害仍舊努力待在媽媽身邊的孩子,我們以為父母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,沒了照顧能力的父母,甚至是傷害孩子的父母理所當然該被帶離孩子身旁,但我們總是看到孩子不願意離開,我想是因為只要父母曾對孩子付出愛,為了待在父母身旁,他會假裝忘卻受傷的片段,甚至說謊來維護關係。他變得早熟,只為了確認自己能找到「正確」的生活方式,一個讓父母好好愛他的方式,因為他總以為父母不喜歡他都是因為自己做錯了。而有時,外人以為孩子不肯離開是因為他不能沒有父母,但其實孩子才是照顧者,他無法放下父母不管。這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家暴的孩子常常隱忍不說,他們小心翼翼的生活,只為了換得短暫的幸福,因為如果說了他們就會被帶離家裡,失去那雖然短暫卻曾經或者即將存在的幸福片刻。

「如果她要生下我,就得找個理由好好愛我。」

在書封看到這句話時,我原以為它是少年的控訴,控訴母親生下他卻沒有好好愛他,但闔上書後才知道是少年了解母親感受後所說的話。故事背後都有真相,諾貝爾少年的母親精神失常有其理由,她對孩子做了許多殘忍的事,但她自身也經歷過身心煎熬,才以諾貝爾作為心靈的寄託,我無法判斷孰是孰非,因為這是個無論怎麼抉擇都會受傷的殘酷考驗。

故事前段給我寫實的感覺,畢竟這樣的故事並不稀奇,就像是現實生活會發生的事,但進入中段後,故事發展卻漸漸變得抽象,藉由繪畫,諾貝爾少年和母親開啟了某種奇妙的連結,也藉此發現真相,走入結局。而結局讓我訝異,從前面的鋪陳完全看不出會如此作結,不僅讓人吃驚,也改變了我對本書原來的類型定義,這是在閱讀前始料未及的。

這是一本輕薄的書,但是蘊含的情感與思索卻遠超過文字本身,雖然註定是個悲傷的故事,但最後諾貝爾少年相信了海洋原湯論,「我們都源自於海洋原湯,是宇宙裡的奇蹟。而在那之前,我們都是星星。」血緣有什麼關係呢?他不再是那個尋找父親的迷惑少年,他相信自己的存在,還有愛著的母親,這樣就夠了。

 

ps.感謝大塊文化提供本次試讀機會 :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yingw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